-
清明时节,烟雨润新绿,万物吐芬芳。在这个慎终追远、缅怀先烈的日子里,商丘工学院附属兴华学校以“我和清明的春日之约”为主题,精心策划了一场融合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特色活动。通过绘画、风筝、青团等载体,师生们不仅触摸春天的脉搏,更在活动中感悟清明“追思怀远”的深意,让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在童心中生根发芽。
“风起正清明,纸鸢载春思。”五六年级的小画家们手持画笔,穿梭于校园的樱花小径与垂柳湖畔,捕捉春日的灵动——嫩芽初绽、玉兰吐蕊,皆是笔尖的灵感。他们以清明传统元素为底色,在画布上勾勒出对自然的礼赞,更添一抹对先烈的追思。画作展览中,一幅幅作品不仅是春的写意,更是一封封跨越时空的“信笺”,诉说着对生命传承的敬畏。
“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。”三四年级的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,亲手扎制风筝,以青竹为骨、彩纸为翼,绘上“山河无恙”“英雄花开”等主题图案,书写“清明雨纷纷,英魂佑中华”的诗句。东田径场上,一只只风筝载着童真与敬意乘风而起,直上云霄。风筝线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,孩子们放飞的不只是风筝,更是对先辈精神的传承。
“寒食青团香,巧手话传承。”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们化身“民俗小工匠”,揉搓着翠绿的糯米团,填入豆沙与春笋,捏出一个个憨态可掬的青团。班主任以故事形式讲述清明习俗:“青团曾是寒食节的冷食,如今成了思念的甜。就像先烈用生命守护春天,我们也要珍惜当下的幸福。”孩子们的作品虽稚嫩,却饱含对传统节日的理解,更在劳动中体悟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”的深意。
清明不仅是节气,更是一种精神符号。春草绿,杏花香,兴华学校的清明主题活动,让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在春日里交融共生。孩子们以画言志、以鸢寄情、以食承俗,在实践中学懂“清明”二字的分量——它既是生机盎然的自然馈赠,更是对先烈精神的永恒致敬。愿这份跨越古今的约定,滋养童心,代代相传。
来源:商丘工学院附属兴华学校
举报